一,隶书,与小篆相比,外形发生了变化,变小篆瘦长的纵势为宽扁的横势。
《峄山碑》——帝,体势瘦长,纵向展开
《张迁碑》——帝,体势宽扁,横向伸展
二,用笔方法也增加了一些新的要素
1,侧锋用笔,相较于秦篆的笔笔中锋,隶书中多了侧锋的运用,线条形态塑造更为丰富多变,哪些地方是需要侧锋来表达呢?主要是这两种:方笔起笔处和两边不对称的线条:如波挑。
《礼器碑》-文,左边撇画的收笔和右边
2,粗细变化,用提按来表达。
《礼器碑》——壶,粗细对比极其明显,
3,方笔的应用
和秦小篆的藏头护尾相比,隶书中多了方笔的应用,起笔处、收笔处、转折处都大量用到方笔,甚至如下图,单根线条的笔势变化也可以理解成方笔(其实就是多段直线组成)。
《张迁碑》里面的两个夫字,一圆一方,一弧一直,一柔一刚。这种方笔的运用,和“尚婉而通”的小篆相比,多了一分刚劲,果决。
4,造型手段也显然多于小篆:大小,方位(高低错落,左右偏移),正侧,疏密,错让,等造型手段也是层出不穷,体态生动,风格各异,流传下来的经典碑刻也非常多。
《曹全碑》——醪,大小对比强烈,极有
《张迁碑》——表,左右重心错落,静中见动。
《好大王碑》——孙,一正一侧,相互依靠,不仅有形,还有姿态。
《鲜于璜碑》——中,和小篆的空间分割相对匀称相比,隶书的空间丰富得多,疏密对比是其中重要的造型手段。
《张迁碑》——焕,讳,错让,除了有形的穿插,还有无形的势的进攻和对抗,所谓避让。